探寻课程 追求本真——童话剧主题背景下的课程探索之旅

作者:   来源:  录入者:陈奇艳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30日

探寻课程? 追求本真

——童话剧主题背景下的课程探索之旅

我园自申报无锡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发展适宜性童话剧特色课程开发的研究》并顺利开题以来,一直致力于童话剧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我们以《指南》为精神指引,以幼儿立场作为课程主张,以童话剧特色课程作为实践内容,对课程的四要素进行逐步的了解和实践研讨。教师们的课程观在一系列的课程开发、实施、总结、研讨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现在,请您跟着小编一起开启我园追求课程本真的探寻之旅吧。

基于认知,团拟课程目标:基于对主题目标概念的解读、主题目标拟定思路的探讨,依据《指南》目标指引,聚焦主题内容的核心价值、幼儿园培养目标等因素,小、中、大年级组分别以童话剧《快乐的小蚂蚁》、《小熊请客》和《我是彩虹鱼》为蓝本,分组积极构建童话剧课程目标框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主题目标与学期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目标的范畴区别所在,让童话剧课程目标的年龄特点更分明,也使童话剧课程的方向更明晰。

同题异构,架构课程内容:三个年级组围绕童话故事《小红帽》开展了主题计划同题异构活动。教师们取长补短,在热烈地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架构了指向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主题课程内容,充分感受到了在“同一故事”背景下所构建的“异样课程”。教师们在团队合作中大胆分享自己的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经验储备,彰显了教师课程内容架构的最大实力。

课题总结,分享实施经验:围绕学期课题实践重点,我园每学期末都会组织各班分享班本化课程实践经验。教师围绕童话剧课程内容的生发路径、组织方式、实施模式、资源利用等内容分享各自的做法,大家在彼此经验的交织中不断拓展对课程实施经验的视野与思路。

头脑风暴,共建评价框架:在对形成性评价、表现形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了充分的理论认知学习后,各年级组通过小组研讨的方式对评价主体、评价证据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家充分提取记忆中零散的评价实践经验,在群体的思辨中完成“课程评价体系框架”,并集体分享各自形成的框架答案。通过本次评价体系的作业式填空,教师们对评价要素有了更清晰的理论认知,对评价目的和评价立场有了更科学的站位。

课程审议,引领课程推进:我园对本学期的课程审议进行了深入地解读,通过“三问、二研、一审”三步走的方式,改变课程审议模式、调整课程审议表格,让审议成为幼儿学习的推手,让课程成为幼儿成长的有效载体。本次课程审议改革系列教研活动不仅帮助教师提升了对主题课程把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帮助教师从点到面立体的思考,强化了观察儿童发现儿童的研究意识与能力。

捕捉兴趣,彰显幼儿主张:本着“幼儿前位、教师后位”的理念,我园教师积极研讨如何开发适合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微课程。三位教师通过分享微课程实践经验,让全体教师感悟身边的微课程生发路径,然后对三篇期刊发表的微课程案例进行集体分析,研究绘制思维导图,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揣摩研究者的行径脚步,间接汲取微课程相关经验。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熏陶中追寻着微课程本真。

课题演讲,直击核心要素:我园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指向发展适宜性童话剧特色课程的演讲比赛“我的童话剧课程观”。教师结合具体的童话剧课程样例,通过阐述童话剧课程如何开发、所开发的童话剧课程内容是什么、如何组织并实施童话剧课程内容、如何评价课程内容是否适宜、课程实施方式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等,来验证自己所实施的童话剧课程内容对幼儿的适切性,将课程的四要素做了生动而灵活的说明。本次活动不仅体现了该园教师对课程开发、实施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轨迹,也丰富了教师架构童话剧特色课程及其他园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彰显了该园教师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孜孜追求。

课程是幼儿发展的载体,是教师的主阵地。课程的形式较多样,教师唯有不断夯实课程理论根基,用敏锐的视角认识课程的多元化,并多途径探索课程的实施方式积累丰富的课程实践经验,方能在不断变革的课程潮流中激流勇进。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