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路径走出教育困境
——HOPE幼教创新大会的研修小结
11月7日,HOPE幼教创新大会在线上召开了一整天下来,各位幼教的一线教师和专家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各个主题的讲座,受益匪浅。到底设呢是适合幼儿的学习?怎样提供适合幼儿的游戏?我们困惑不已。我们以儿童学习的路径“初探、渐进、等待、深入、回归”五大切入点为线索,执笔写下学习感想。
一、初探——从空间变革支持儿童学习
环境是指个体生活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
现象一:目前大部分幼儿园仍以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集体教学为主,缺乏一定的材料和场所及有效的指导而存在“放羊”的现象。
现象二:只是在固定的空间里一味地让孩子学习,没有提供合适、健康的玩耍方式,他们的视野、感受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死”空间一定要改变!怎么变呢?
(一)“活”的场地空间是前提
第一、通过幼儿并不进行集体活动的时间段,将占地面积最大的课桌椅搬至教室的四周,再将腾出的空地进行合理的“分割”。例如,平时孩子十分酷爱却很少能进行的大型艺术活动,包括:有趣的树叶画、我设计的服装等,这些因为材料繁多、占地面大而无法进行的区域活动,在改良后的空间里变成了真实可及的实地操作,孩子们的兴趣当然高涨至极了!使场地“活起来”的举措,真正使孩子成了教室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第二、充分利用走廊空间,创设适宜而温馨的活动空间。走廊的一边,可以放上孩子亲手栽种的植物,这样孩子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奇妙,通过观察、讲述等可以让孩子在发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样一来,我们的走廊“活”起来了!孩子们再不必挤在教室里,区域活动场地的再建构使不同个性的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活”的区角材料是基础
第一,拟定本班主题,将材料与大环境中的大主题有机整合。例如,我班拟定了“能干的小手”这一主题,便延伸出多种多样的区域活动内容,材料也相应的丰富起来。如手工区是制作各种各样的“笔”,提供各种毛类、竹棒或木棒、废旧的纸、剪刀、双面胶、绳子等材料,使孩子们在亲手制作“笔”的过程中了解古人的智慧所在。又如探索区,教师提供各类不同纸质的纸张,让孩子用自己制作的“笔”蘸水、墨、颜料进行实验,并将统计结果记录下来。从而认识到不同的笔画出的物体不同这一现象。
第二,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过程中把握两个“根据”是使材料“活”起来,发挥材料自身作用的关键。如在大班提供简单的小型木工工具,有锯子、榔头、锤子以及木板、木块,幼儿通过敲、钉、锯等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小飞机”、“梯子”等简单作品。在这样丰富的工具面前不同年龄的幼儿可以选择自己能够使用并胜任的工具,在年龄稍大的幼儿的带动下完成操作过程。
(三)“活”的指导策略是保证
第一、“活”的语言策略。首先教师的语言有启发性,通过语言的提问、暗示,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其次,教师的语言有激励性,善于捕捉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用语言肯定鼓励,使幼儿从教师的积极评价中获得自信,得到满足,从而乐于实践、探索。
第二、“活”的符号策略。以形象、有趣的符号代替教师的讲解、示范,使幼儿在自我调整地学习状态中自主学习。
1、标记符号,在区域摆放材料的地方贴上相应的标记,给幼儿一定的提示、帮助,使幼儿明确各材料摆放的位置,逐步养成自己拿取、有序归放的良好习惯。
2、规则符号,将区域活动的要求设计成形象、醒目的规则符号,时刻提醒幼儿遵守区域规则。如:保持安静、保持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等,使幼儿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3、操作符号,将区域活动的操作程序、方法,设计成流程图。如:在生活区“做饮料”中,使幼儿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操作的顺序、要求,进而大胆尝试,独立完成。
(四)“活”的环境资源是推手
如:主题:大班《准备柚子派对》运用了空间、小组化的尝一尝、画出来、记录一下。另一个区角:横截面、掰开从绿到黄排排队,幼儿园种的和买来的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环境都是支持儿童探究的;中班《好玩的石头》收集到的石头进行建构、畅想、叠高等等,要垒高到一定程度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孩子在这样操作中积累了感性经验;小班《收藏春天》老师用色彩盘,让孩子到户外采集各种色彩,回到班级设计了一个分分捡捡的区域花和花、草归草进行了归类,提供更多的盒子孩子的归类就变得更加细致了,还提供了各色各样的纸头,让儿童在操作中体验多感官的乐趣。而不是为了作品而提供。赋能环境,让孩子感受自己拥有改变环境能力,整出一块空地,交给孩子们来处理,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有好多石头,小朋友就把这些东西进行整理归类,放在区角进行游戏。
在幼儿园只有将区域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这两种学习形式加以整合,才能为幼儿的发展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让每个孩子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二、渐进——从支持表达满足自我实现
每一个想法都别倾听与接纳;每个孩子小气的行动都可以被鼓励试一试;每一个生命都会被爱呵护;每一件作品都会被善待期待,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完成作品,没有完成的都会被保留;每一个稚拙的表达都会被用心支持看见,在幼儿园老师都非常好的艺术素养,都会尊重孩子的想法,通过老师的巧手都会使作品变得有生命力。
看见有“创见的表达着”就是透过每一次的经历背后,看见每个儿童的所思所想,发现每个儿童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探究,寻找儿童内部生长的力量。 每一次表达都是创见,看到一百种语言,就是看见“创见的表达者”
三、等待——从早期阅读改变教育环境
如何从早期阅读入手,打造儿童视角的适宜环境,以祝晓隽老师的《处处有阅读》为例来谈一谈!
(一)我们为何而教
1、井然有序、整齐规范。
看到图片上的图书柜中整整齐齐的书本真的是非常羡慕,再想到自己班一天要特意叫能干的小朋友整理两到三次,真的是汗颜,究其原因是得益老师和孩子共同制作了图书标记粘贴在柜子上,因为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所以孩子们使用的时候得心应手,每次都能放置在正确的位置。在自然角中教师也设置了阅读角,大部分人都会以为是装饰用的,我想如果是我去参观估计也会这么想,但是该班老师却拿出了孩子们在自然角阅读后随手画下的观后感来向大家证明她们是实实在在在做,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么细,我想应该是很难。
2、舒适典雅、注重细节。
除了规范整齐,还要注重细节,图中教师制作了每日打卡,确保每位孩子每天都有读书的机会,我们也可以效仿,激发幼儿读书的兴趣。当然老师也只是以这一点来告诉我们细节的重要性,细节体现大智慧。
3、有情有趣、有说有笑。
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们当下的阅读环境真的“有情有趣、有说有笑”吗?我们进行阅读环境布置时往往停留在布置好看一点,把重点放置在基础的美观上,包括我们自己去看别的班的环境时也一样,经常说弄得真好看,但很少有老师会去考虑这样做是否适合孩子,我们制作了优美的记录本让他们记录阅读状况,却没有考虑他们喜不喜欢这样记录,愿不愿意记录,倒不如给他一张便条纸让他把看后的想法随意涂鸦出来,这样子孩子做得倒也开心一点、自由一点,所以阅读环境好不好的评价者应该是孩子,能够让孩子愿意说、喜欢说的环境才是适合孩子的,才是有情有趣、有说有笑的阅读环境。
(二)我们该教什么
我们要解读孩子的作品、记录,并进行分类,摆放是有章可循的,逻辑深刻的教师培养出有逻辑的孩子,所谓最高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祝老师反问我们考虑过自己的环境吗?是否停留在图+文,什么样的高度适合孩子去看、去说,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让孩子思考,去引导推进?学前的环境应该是基于儿童视角、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发展进行的艺术呈现。可是细想起来我们只是把我们需要的东西填满每一块空墙,每一只空柜子。当我在阅读区投入一个需要幼儿创编的故事时,只把纸、笔、蜡笔等放进去了,但并没有考虑将孩子的作品如何呈现出来,孩子的作品需要被人欣赏,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或别人的作品是最容易让孩子产生发问或争论的时候,能够引起幼儿思考的环境才是有意义的会说话的环境,孩子的环境应当还给孩子,即使它并不是那么美。
我们在阅读区书柜上放置图书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是种类越多越好,比如对于小班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种类少、数量多的图书。我们一直认为阅读区记录只有中班才能开始,小班孩子是不会记录的,但是祝老师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想,小班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