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桥实幼:图解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虚与实

作者:   来源:  录入者:吕兴华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3日

近几年,随着幼教新课程化改革理念的变革,教室里的那面墙也发生着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老师们的彷徨无措。“拆掉”“重做”“有点问题……”差不多是每个老师都曾直面的窘况,但到底为什么要“拆掉”?为什么需要“重做”?“有点问题”具体是哪些呢?老师们常感困惑。针对这一现状,无锡市惠山堰桥实验幼儿园结合园本培训,聚焦《孩子眼前一面墙》这本书中的三个案例进行了研讨活动,园内督导小组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一、阐述活动主题《孩子眼前一面墙》

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班级环境;引导幼儿做墙面环境的主人,以主体地位参与墙面环境布置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感受与经验,促进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大幼儿教师关注与努力的方向。基于现状,《孩子眼前一面墙》这本书应运而生。

每个篇章以红蓝不同颜色的图文案例为导引。红篇启示反思:怎样改变,才能让班级墙面环境蕴含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让幼儿园课程真正融入环境,让幼儿成为环境与创设的主体,并能不断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蓝篇则呈现民间高手们关注并思考幼儿与班级环境展开良性互动后的实践案例。

二、分享案例,挖掘问题

聚焦本书《玩转水世界》《洋葱的秘密》《班级公约谁在约》这三个案例,观察探讨主题墙的呈现方式。在《玩转水世界》的案例中,发现问题与记录的呈现方式不便于同伴互动;在《洋葱的秘密》的案例中,幼儿有了更广的知识需求,原本的主题墙已经无法承载他们的新想法;在《班级公约谁在约》的案例中,也存有公约内容过于浅显简单的问题。如何整改,让主题墙更适应于幼儿的需求,更灵活的与幼儿发生互动值得教师思考。

三、聚焦问题,头脑风暴

紧接着,聚焦三个案例这一过渡环节,老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共同研讨如何引导幼儿与主题墙进行互动,环境如何体现幼儿经验的探索性和丰富性。通过交流探讨,老师们罗列了不同的实施策略:

小班组结合案例提出了主题墙要体现儿童观、操作与记录结合、适当留白等建议;中班组引入了图加文、答题卡、不同颜色的记录本等小妙招;大班组从调查表、辩论投票、制定以及实施四个环节对案例进行剖析,创设更适宜幼儿的那面墙。

活动的最后,安园长引入儿童参与阶梯理论解析表,引发教师思考:在主题墙的创设中,儿童是无参与,还是配合式参与,亦或是自主式参与。表中为我们的主题墙创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教师们后期进行对照改善。

这本书值得老师多次阅读,墙面环境的创设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需要教师不断去观察、思考、判断、发现与改变。“墙有景,情为径”,弃“静”从“动”,让老师把环境还给孩子们吧!也让环境成为孩子们发展的另一种“支架”。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