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是幼儿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不管是画画、做手工、记录都需要用到纸张。“可是,纸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带着以上问题,近日,无锡市惠山堰桥实验幼儿园开展了一次难忘的造纸活动。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探索古法造纸的技术,感受古人的智慧以及纸张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首先,在一次绘画活动中,幼儿提出了纸张不够用的问题,日益消耗的纸在班级里成为了稀缺资源。幼儿在思考如何节约用纸的同时,向老师提出了问题:“纸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教师和幼儿通过视频学习了非遗文化《造纸术》,揭开了“废纸可以变废为宝”的秘密。
接着,通过儿童会议的形式,幼儿罗列和收集了古法造纸需要的材料,如废纸、搅拌器、筛网、粘合剂等,开始了第一次造纸。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发现了“碎纸不均匀”的问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再次探其原因,发现了废纸的软硬程度、碎纸的分解程度都会对造纸产生影响。于是,在第二次儿童会议中,幼儿提出了“先将纸剪碎——再泡软——最后利用破壁机打出纸浆”的优化方法。在一次次的尝试与摸索中,再生纸诞生了!孩子们动一动小手,将再生纸变成了书签、灯笼、花草手账本……赋予了废纸第二次生命。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堰桥实幼的孩子们在古法造纸的体验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变废为宝的科学环保理念。在问题驱动的探索中,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和艺术创作的快乐。
撰写:胡纯婕
审核:李雪婷
发布:秦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