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是生命成长的天然土壤。近日,堰桥实幼围绕《评估指南》背景下户外游戏活动的支持与推进策略,开展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的专题教研活动。通过理念碰撞、案例剖析与策略共创,进一步明晰立足“儿童立场”,提升游戏水平的实践路径。
一、理念重构:从“看见儿童”到“读懂儿童”
教研活动以“儿童观与课程观的思辨”为起点。主持人抛出的核心问题——“游戏日中的儿童与教师应呈现何种状态”,引发了教师们的深度对话。通过现场互动与理论梳理达成共识:教师放下“权威者”姿态,尊重幼儿是独立、完整、有能力的个体,以“幼儿经验发展”为指向,鼓励幼儿在主动探索与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与经验重构中实现成长。
二、他山之石:从“环境创设”到“经验可视化”
南京教育展览的案例分享为教研注入了新视角。通过解析展览中“南京城里有个我”主题作品,教师们深刻体会到:幼儿通过多元材料表达对城市文化的理解,作品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认知发展的轨迹,布展时需体现儿童逻辑,以问题链串联经验,使环境成为会说话的课程载体。创设时需转变“装饰性”思维,转向“经验叙事”,让幼儿的思维过程可见、可溯、可对话。
三、实践突破:从“单向推进”到“系统建构”
针对游戏日推进中的瓶颈问题,提出“目标—资源—实施”的行动框架。以聚焦培养幼儿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整合节气文化、园所生态、社区资源,实施游戏点项目,实现游戏与生活的有机融合,经验与生命共长。
四、共识凝聚:从“个体突围”到“群体共生”
在群策群力环节,教师们通过梳理游戏日开展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分享解决策略,通过“问题曝光—策略共创—成果辐射”的循环,将个体经验升华为群体智慧,为教师提升游戏指导能力,促进幼儿游戏水平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经验的梳理,更是一场教育哲学的觉醒。未来,堰桥实幼将持续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道路上,深化游戏精神,让每一个幼儿在自主、愉悦、深度的游戏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撰写:陈炎敏
审核:张燕
发布:秦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