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
无锡市惠山堰桥实验幼儿园 陈炎敏
【摘要】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中,学前儿童在相处时,因为自身发展的心理与身理上的局限性与普遍水平,会比较容易产生一些攻击性行为,这对攻击性行为的实施方与被实施方的未来发展都存在着不良影响。因此,探索学前儿童的成因并对症下药,即使预防并采取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此,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以及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会有所裨益。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心理发展、预防
【正文】
一、?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是
儿童身上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
按形式和功能,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直接攻击表现在实施方对被实施方的身体和语言上的攻击,间接攻击分为三种,主要借助第三方实施:1、向第三方说被实施方的坏话、造谣;2、唆使第三方打对方;3、在游戏中或者活动中冷落或鼓励、排斥对方,劝说第三方不与被实施方一起玩或活动。
按照目的和性质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指以人为指向,主要是身体的、口头的或是破坏他人的工作和财产的打击或者伤害他人;工具性攻击指以物为指向,主要是为了获得某件事物而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
二、?攻击性行为成因
学前儿童作为心理发展和身理发展均不成熟的个体,许多的行为
往往受到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于是在探究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方面就有了大致的方向。
1、心理因素
学前期是儿童产生自我中心的阶段,对区分自己与他人有了更明
显的意识,对“我”、“我的”的意识更加强烈,因此这段时期孩子的独占欲也会变强,当抢夺某样东西时容易产生问题,其次当孩子面对争夺东西失败或其他一些易令孩子产生“挫折感”的事情时,孩子由于情绪情感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暴怒、生气,并产生攻击性行为,造成一些伤害。
2、家庭因素
除了幼儿园,家庭是幼儿的另一个大环境,一个家庭的氛围,父
母的个性以及行为表现对孩子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或是被父母宠溺,父母一般在物质上对孩子是基本满足的,甚至有的孩子只要张口或者哭闹,要求就能得到满足。但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每个小朋友是平等的,不存在因为你的哭闹就能够被满足愿望。所以在达不成期望时便容易失控产生攻击性行为;其次,如果父母有家庭暴力,孩子的身心都会受到伤害,并且孩子会模仿甚至学习父母的一些暴力行为,而在家庭受到的伤害孩子就有可能在幼儿园与其他人的冲突中爆发出来,对别人实施攻击性行为,可见父母的榜样也是会对孩子有良好影响的;再次,有些教育理念不当的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在家中叮嘱孩子如果有人欺负自己就打回去、踢回去等等,无形之中默许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
3、环境因素
随着大众媒体的越来越发展,各种网络视频和资讯会被快速地传
播开来,现在的幼儿也非常容易接触到大众媒体,尤其是手机和电视,里面传播的一些暴力血腥的画面就容易被孩子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