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惠山堰桥实验幼儿园 邓平
【摘要】
任性、爱发脾气是幼儿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反映,与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成人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教师与父母如果平时对这类幼儿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纠正,使幼儿无所控制地发展自己的这种行为,成为他们要挟老师或父母,来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
【关键词】案例 原因 方法
一、 案例分析。
案例一:? 班级一位女儿叫胡奕晴,最爱去的地方是超市。一天妈妈带着孩子刚来到超市时,孩子兴高采烈的先来到她喜欢的玩具前面,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挑了一个粘贴画。又来到图书前,挑了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后来孩子在超市里逛着逛着又看上了书包,背上书包试了以后也想要,非放到购物车里。想着现在她才上小班,书包真是没用,妈妈不让她买。结果捅了马蜂窝了,孩子嚎啕大哭。非要不可,妈妈给她讲道理,上小学以后可以给她买,可是孩子根本不听,依旧发脾气哭闹不停。最后看着讲道理也没用,只好强硬的抱着孩子离开了超市,而孩子在回家的路上也哭了一路。
案例二:班级一位男孩子叫做张文泽,各方面发展都比同龄的孩子要慢,正因为如此,全家人对他都非常关注,事事都依照他的想法去做。一天晚上11点之后,妈妈叫张文泽睡觉,可他偏要看电视,一开始妈妈非常耐心的给他讲道理,可始终听不下去,妈妈非常坚持自己的原则,张文泽开始发脾气了,不停的哭闹,在地上打滚,妈妈看到之后,觉得又不忍心,就同意了他的不合理要求。
二、幼儿发脾气的原因。
幼儿爱发脾气,有其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易兴奋而难抑制。另外,幼儿的道德意识正在刚刚开始形成阶段,是非观念和评价是非的能力还停留在幼稚的水平。再次,现在的幼儿都是家里的独苗,是家庭教育因素造成的。幼儿出现胡乱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种,如:
1.多动症引起:多动症的孩子通常情绪易激动,脾气暴躁,行为冲动任性,攻击性强,自控能力差,甚至经常打架斗殴、逃学等。
2.家庭因素:父母脾气不好,对孩子不讲究教育方式逐渐形成暴躁性格,父母过分溺爱也是暴躁脾气形成的重要原因。
3.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多孩子想要的东西,父母不给后,就会耍赖大闹。此时父母如果忍不住厉声喝斥,就会加剧孩子的脾气。
4.心理因素:心理方面自尊心受挫十分敏感,情绪变化激烈,自控力差,脾气暴躁。
三、解决发脾气的方法。
脾气发作不仅严重损伤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且也使家长狼狈不堪,感到很棘手。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忧虑,孩子越大脾气越暴躁,根本管不住,不知如何是好。孩子脾气暴躁,家长切不可以暴制暴,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一定要根据发脾气的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奏效。
1、 训导并非惩罚
小孩犯错、淘气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孩子可能出于幼稚、嫉妒、恐慌、疲劳、压力或者挫折感而犯错。我们应该多花点时间陪孩子玩,一起看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灵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地训导方式。预料孩子可能出现的淘气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对症下药。例如,如果害怕孩子在超市发脾气,在出门前,我们最好先和他说明我们的购物计划以及我们所期望的孩子的表现。
2、冷处理很重要
别以为小孩子只顾着发脾气,他其实也在偷偷地观察你的反应。遇到这种情况,你一定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别理他,要让孩子明白,你已经看穿了他的把戏,这一套不管用了。为了让冷处理有效果,一定要事先做好老一辈的思想工作,千万别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另外,爸妈们要提醒自己,别被孩子的坏脾气传染,如果孩子不听你的劝,告诉自己人在气头上都是这样的,给他一点冷却的时间吧。
3、转移注意力
很多小孩子都喜欢无理取闹,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或得到某些奖励,起因有很多。比如有些小孩子不喜欢刷牙,所以每次刷牙的时候,他就故意捣乱或吵闹;有些小孩子不让父母离开,爸爸妈妈急着去上班,他就是不让等。对待年龄比较小的小孩子,书上说的要讲道理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小孩子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态度强硬地逼他就范,也会搞得大人和小孩都非常生气。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既让他有新鲜的感觉,又不会违背父母的原则。
4、找个有威信的人来镇场
孩子平常最容易跟谁找茬?肯定是那个疼他最多的人。在小孩子的心里,像妈妈、奶奶这些经常照顾自己的人都是软柿子,就算发脾气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所以肆无忌惮。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求助于那些权威人物,比如爷爷、爸爸,常常一两句话一说,小孩子就乖乖听话了。
5、食物调整性格
孩子的食物不仅决定了他们的体重,还决定了他们的感觉和行为良好的程度。对于这类孩子,父母要格外留意他们是否缺乏了富含钙镁的食物。由于钙有助于神经刺激的传导,缺乏钙,令孩子的神经无法松弛下来,造成精神紧张,脾气暴躁。同样,缺乏镁会干扰神经活动传导,引发暴躁和紧张。父母在膳食中可增加牛奶、豆制品、海带、小鱼干、泥鳅、香蕉、苹果与坚果和深色绿叶蔬菜。
6、同情并给与鼓励
小孩子的心理非常简单和单纯,但是也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打击。比如,有些小孩子很用心地在拼拼图,但是拼了半天,都不成功;或者是很努力地搭积木房子,搭得很高的时候,突然塌了。此时,小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当中那么能干,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大哭大闹。此时,父母应该告诉他,其他小朋友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让宝宝觉得“这件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就能够缓解小孩子心理的压力和自责情绪。父母同情的表达可以拉近与小孩之间的距离,而拉近距离之后的劝慰效果会更佳。
7、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性
当孩子玩玩具、吃饭或穿衣服时都不要只“固定”一种方式、方法和模样,要从小尽量使其“多样化”,任其有挑选的余地。特别是当一种东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应及时引导孩子转移到别的东西、食品、玩具上去,这种调节能力越好,其灵活性也就越好。当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也灵活了,他发脾气的习惯也就会随之减轻。
8、提供选择的机会
如果孩子行为良好,提供选择的机会将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例如,让他自己决定穿兰色还是黑色短裤,多给他机会让他尝试自己作出决定并被家长认可的快乐。尤其是当你在特定场合下需要孩子的配合的时候,这点最为重要。例如,当你吩咐孩子准备洗澡时,清楚告诉他:“你有5分钟的时候来收拾玩具,然后过来洗澡。”
9、保持冷静地教导
小孩子在公众场所闹别扭是最令父母尴尬的情形,但是大人这时必须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要大声喝斥他。小孩子闹情绪、发脾气,有时是带点试探性质的,大人表现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过分。此时,父母应该先深呼吸,由一数到十,平静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再跟他说话,这也是给他一个调整情绪的时间。小孩子一般见到父母如此冷静,就可能觉得无趣而收敛了。如果他仍然无法冷静,就告诉他“我们现在要走”,然后抱走他,等到了无人的场所,就试试让他哭够了自己安静下来吧!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